夕阳西下,天边的云彩被染成了一片金黄,余晖洒在辽阔的草原上,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柔和的光辉。赞普和索朗并肩骑马,缓缓地朝着部落的方向行进。马蹄声在宁静的草原上回响,仿佛是归途的乐章。
当他们抵达部落时,远远便望见炊烟袅袅升起,部落中的人们已经忙碌了一整天,此刻正围坐在篝火旁,等待着赞普和索朗的归来。部落的中心,篝火燃烧得正旺,火光映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映出一片暖意。
赞普翻身下马,将缰绳交给身旁的族人,便径直走向几位围坐在一起的老人和妇人。这些正是几个孩子的家人,他们早已得知赞普此行带回了重要的消息,此刻正满心期待地望着他。
赞普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那信纸虽已有些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他将信纸展开,递给几位家人,目光中满是庄重。家人们接过信,一个个凑近了仔细查看,脸上渐渐浮现出激动的神情。信中寥寥数语,却承载着孩子们在外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透着成长与蜕变。
接着,赞普又从怀中取出几幅画像,轻轻铺开在篝火旁的石板上。画像上,孩子们一个个身姿挺拔,眉宇间透着坚毅与成熟,与当初离开部落时的模样已大不相同。家人们围在画像前,仔细端详着,眼中渐渐泛起泪花。一位妇人颤抖着手,轻轻抚过画像中孩子的面庞,哽咽着说道:“瞧这孩子,长高了,也壮实了,眼神里都有了不一样的东西。”
另一位老人则捻须而笑,眼中满是欣慰:“当初送他们去小桂神医那里学艺,我这心里头还直打鼓,生怕他们吃苦。如今看来,这决定真是对得很呐!”
他们看着画像中孩子们的面容,仿佛看到了他们在外的种种经历。孩子们在小桂神医的教导下,不仅学到了医术,更学会了如何在风雨中成长,如何在困境中坚守。他们的眼眸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身形也更加挺拔,仿佛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勇士。
家人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他们谈论着孩子们的成就,也回忆着当初送他们离开时的不舍。如今,孩子们已经长大,懂事了,也学到了许多本事,这让家人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欣慰。他们相信,这些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部落的骄傲,为部落带来更多的希望和荣耀。
此时,京城的女子医馆内,几位来自藏地的徒弟们各自住在斋舍之中。这些斋舍虽简陋,却也整洁温馨,是他们在京城的小小栖息之所。平日里,吃饭时,他们总是聚在一起,围坐在一张木桌旁,热热闹闹地边吃边聊天。偶尔,他们会凑起手中积攒的几两银子,跑到外面买些新鲜的羊肉回来,自己动手烤着吃,或是做一顿地道的手抓羊肉,重温家乡的味道。初来乍到时,他们还曾想过,在京城卖几次藏地烤肉,或许也能赚些银子补贴生活,可女子医馆事务繁忙,让他们无暇分心。
虽说医馆的莫珺馆主体恤他们,规定每七日可以休沐一天,遇上节日,别人休沐时,他们却要帮忙值班,但好在可以换到别的日子休沐。然而,他们一心想要尽快学好本领,早日回到藏地行医,便每月只休沐两日,用来换洗衣物,添置些必备的物品,其余时间全都扑在了学习上。
每日晚饭后,是他们难得的闲暇时光。他们聚在一起,一边吃着简单的晚饭,一边交流着各自在医馆所学到的本领和技能。由于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莫珺馆主便因材施教,安排他们先到各个科室轮流学习一个月,熟悉医馆的整体运作,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某个科室深入学习一年。这样一来,两年时间过去,他们便可以通过考核,带着一身扎实的医术回到藏地,为家乡的百姓治病。
多吉跟着普通诊室的大夫每日出诊,积累临床经验。每隔旬日,他还能跟着莫珺馆主学习一天,接受单独的教导,深入钻研医理和管理之道。格桑和卓玛两个女孩子在各个科室轮转后,凭借对妇产科和儿科的天赋与热情,选择在这两个科室固定学习,为将来照顾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朗杰和桑杰在轮转各科室后,来到药房,跟着经验丰富的药师学习药材的炮制、药方的配伍,逐渐掌握了药理精髓。巴桑则在各个诊室轮流学习后,一头扎进了外科和骨科,专心深入学习,练就了一双妙手回春的巧手。多仁和山药在各个科室轮转后,选择了眼科和苗医,探索着更为精细和独特的医术领域。
尽管学习之路漫长且艰辛,但他们心中始终怀着一个信念:学成归来,造福家乡。这份信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在京城的每一个日夜。
山药本不是藏地收的徒弟,她出身于汉地的贫苦人家,被小桂和莫珺所救,家人。然而,命运的安排让她与这些藏地的徒弟们一起跟着小桂和莫珺学习医术。在这里,她与同龄的巴桑相识、相知,最终相恋。巴桑是藏医索朗大叔的儿子,自幼便继承了家族的藏医传统,同时又肩负着学习汉地医术的使命。他在学习上总是格外认真,勤奋刻苦,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