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盛世局面,若无嗣继承大统,一众老臣会比天子更忧心忡忡。
恨不得天天上书。
当今天子身强体壮,既无疾病缠身,又宏图伟志,若再加上子嗣兴旺,哪个不怕死的敢来找事。
至少刘辩活着的时候,哪怕天下矛盾恶化到几近崩溃,也没人敢冒头。
刘辩来到主位坐下,招呼大家一同落座,其他事都被他先推到了一边,高兴的望着众卿,道:
“诸卿畅所欲言,给朕的皇儿提个名字吧。”
宗正刘虞早有准备,取出宗族世谱,随时准备登记入册。
太师王允率先表态:“陛下,老臣认为昭字为佳,应昭明星,昭明者,五星之精,见则天下易政,合昭阳殿,乃光武帝龙兴之处,拆字为日召,可解天日召还汉鼎,另外,春秋潜潭巴曰:日者,人君之象。”
刘辩暗暗点头,之前收到了各府的提名,太师府建议的名字便是昭,听着还可以。
接着他又看向皇甫嵩,问道:
“大将军可有提议?”
皇甫嵩抚摸着胡须思考一阵,突然拱手:“老臣认为,宸字为宜。”
“何解?”
“春秋元命苞曰:北辰居所,天子正位。加之近期北极星亮度骤增,正应此字,乃是祥瑞。”
皇甫嵩的话说到了刘辩心坎里,不管是与祥瑞挂钩,还是对他将来立嫡长子为储君,都正中下怀。
不过既是集思广益,就得多听听大家的意见。
下一人轮到太尉杨彪,杨彪躬身道:
“臣以为,珩字尚可,珩为礼玉之首,喻为礼乐复兴之枢纽,大珩,天子之佩也,以节行止。”
“刘珩……”刘辩再次点头,又望向蔡邕。
蔡邕这个大儒岳丈,让他满怀期待。
“陛下,老臣认为,韶字可行,光和元年,史官记载洛阳有凤鸟现世,此外,韶承尧舜之音,彰盛世重临。”
蔡邕还不过瘾,又取了一个:“霄字也极好,日月烛霄,汉德昭昭……”
“……”
众臣各抒己见,提出了一连串的名字。
都下意识的将满满作为储君看待。
只要脑子没坑的人都会这么看。
刘辩是天子,唐姬是皇后,满满既是嫡子,又是汉嫡长子。
不需要刘辩说什么,大臣自动将其视为太子。
甚至可以说哪怕刘辩不愿意,都会有一堆人上奏疏,希望他三思而后行。
刘辩将每个名字都念叨了一遍,最后有了决议。
“尚书·益稷曰: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朕决定,取名为韶,即日拟诏,昭告世人,朕大赦天下,朕有嗣了,嫡长子为刘韶。”
众臣一同起身,拜道:“陛下圣明!”
刘虞在宗族世谱中写下刘韶之名。
入了族谱,刘韶的身份就是板上钉钉。
……
天子有嗣的消息,传出宫,百官喝彩,百姓欢呼。
比过年还要热闹。
原本还有一些大臣怀有小心思,想着能不能往蔡邕身边靠,要是能推蔡邕当上国丈,未来他们就是新外戚的铁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