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阻止美国继续这样肆意妄为,比洛总理。威尔逊现在根本不像是个正常人!”
比洛总理、汉斯,还有格雷大臣,为了商议如何应对美国而聚在密室中。而最后一个赶来的,是满脸愤懑的劳合·乔治,他高声喊道,话语中满是对威尔逊的敌意。
他对伍德罗·威尔逊已无半分好感,这也无可厚非。
毕竟,英美之间的对立正随着时间推移愈演愈烈。
“现在他甚至搞出什么十四点和平原则(WoodrowWilson'sFourteenPotsSpeech)这种荒唐的东西!这狗屁玩意儿你听听像话吗?我都快搞不清他到底是不是我们这边的人了!”
“好了好了,冷静些,总理阁下。”
汉斯看不过去出声劝阻,劳合·乔治重重喷了口气,坐回椅子上。
说实话,他的愤怒并非无的放矢。
尤其是十四点和平原则中最着名的民族自决原则,与历史本来走向不同,如今的它显然对协约国的敌人没多少威胁,反倒极可能伤及英国,还有奥匈帝国这种多民族国家——对劳合·乔治来说,自然只能视其为威尔逊的挑衅。
甚至就连汉斯,也不禁怀疑威尔逊是否故意要给英国添堵。
‘不过嘛,对我们德国来说,无论历史如何发展,民族自决对我们本来也没什么伤害。’
那么威尔逊,他的目标其实并不是我们德国,而是英国吗?
汉斯已无法判断。
“我当然明白,在这件事上英国是有道理的,但劳合·乔治首相,若我们现在只是盲目的反对美国,恐怕我们所有人都会陷入困境。”
“唉,我也明白这点。我也不希望因为这种事跟美国彻底闹翻!可威尔逊死咬不放,我们又能怎么办?”
这话没错。
伍德罗·威尔逊也不知是出于自尊,还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外交体面,这次的态度格外强硬。
强硬得让人觉得有些古怪。
“我真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执着于把北非留给法国。说实话,这种与英国对着干的行为,对美国来说并没有任何实质好处。”
“比洛总理说得没错。而且说他是出于什么道德感也说不通,归根结底,这就是殖民地归谁的问题。”
如果是这样,那威尔逊此举的原因,就只剩一个了。
汉斯想着威尔逊与美国此前的种种表现,决定不管其是否存在某些险恶用心,都先将计就计一番。
“咳,这其实只是我个人的推测......但威尔逊总统,可能,是不是和法国做了某种交易?”
“什么?”
“你说什么?!?”
汉斯终于说出口的推论,引来了比洛总理与劳合·乔治的震惊怒吼。
毕竟这番话,几乎等同于指责盟友与敌方私通。
“......你确定?”
“目前只是些间接证据。但光是那些,也足够让人起疑了。”
面对小心翼翼、额头冒汗的格雷大臣的追问,汉斯如此回应。
说到底,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这次的事件,疑点实在太多了。
“首先,威尔逊总统竟然主动表示愿意对法国施以‘仁慈’,把北非留给他们,这就很可疑。为什么偏偏是北非?若真要仁慈,还有很多方式,比如减轻赔款等等。”
而威尔逊作为一个典型的金钱至上的美国人,他却主张必须向法国征收超过一千亿法郎的赔款,以补偿美国在美法合作中付出的代价。
顺带一提,这一千亿法郎,换算成美元约一百七十亿,换成马克则是大约七百亿左右。
虽然比起《凡尔赛条约》中法国强加的一千三百二十亿马克要少,但仍然是个天文数字。
‘说实话,这钱根本没多少希望能全数要回来。’
债务也得讲点现实,才能让人生出偿还之意。
此外,过高的赔款反而可能导致经济恶化。
英国财政部代表、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在此次会议上的发言正是如此。
这话并没有错。
回想历史上战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导致德国爆发恶性通货膨胀,便可得知,如果法国的经济陷入困境,那对于整个欧洲经济来说只会是损失,而不会带来任何益处。
不管怎么说,威尔逊的行为充满了矛盾,而老练的政客劳合·乔治显然立刻听出了汉斯话中的潜台词。
“这么说来,阁下的意思是,威尔逊总统已经向法国保证将北非让给他们了?”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大,劳合·乔治首相。不过,如果美国真的向法国做出了北非的承诺,那他所要求的交换条件又是什么呢?”
威尔逊再怎么疯,也不可能毫无回报地去帮法国。
显然,是双方之间进行了某种交易,而这笔交易很大概率就是这次事件的真相。
“这么一说,当初美军在战争期间对北非的占领确实过于轻松了。和他们在西线的狼狈表现截然不同。”
在短暂的沉思后,第一个意识到真相的格雷大臣露出了仿佛被人用铁锤砸中脑袋般的震惊神情。
没错,现在回想起来,确实非常反常。
驻守北非的法军被莱托福贝克打得节节败退,再加上本土支援不力,让他们处境艰难,可他们溃败得也未免太快了,投降得也太干脆了。
想想法国军人在西线展现出的意志力,再加上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特殊情感,这种反常实在无法解释。
“该死,我说那些连武器都缺、整天朝我们哭诉的家伙,怎么突然间就那么会打仗了?原来是那混账威尔逊,为了让美军轻松拿下北非,私下将北非许给了法国,而且还是一声不吭地干了这事!”
“是啊,我也这么认为。毕竟在美军展开北非登陆作战之前,他们在瓦朗谢讷几乎毫无斩获,只是徒增伤亡。”
“之后,美军表现不如预期,威尔逊肯定开始着急了。他急于将美军推上战场,就是为了快速取得成果。”
“没错,冯·比洛总理。这是否让您想起了某人?”
“阿斯奎斯......”
是啊,那位前任英国战时首相,为了提高英国的话语权而孤注一掷,结果与温斯顿·丘吉尔爵士一同被拉下了内阁。
不,比起那人,威尔逊更卑劣。
阿斯奎斯至少是用自家士兵的性命去赌博,而威尔逊这是背弃了盟友的信义。
说实话,要是威尔逊事先与他们达成协议,再与法国进行交易,那还算不上大问题。
可他似乎不愿让美军的战果被他人染指,选择了独断专行地行动,结果便酿成了如今这场风波。
“威尔逊这个混账,居然一声不吭地搞出这种事?”
“我们绝不能就这么算了!”
劳合·乔治和格雷怒不可遏,目光中带着血丝,将对威尔逊的愤怒毫不保留地发泄了出来。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我理解大家的愤怒,但我们无法直接就此问题对威尔逊施压。”
“除非,我们做好了与美国彻底决裂的准备。”
目前他们手中掌握的,仅仅是些间接证据而已。
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证明威尔逊和法国确实进行了私下交易。
“不,其实哪怕我们真的掌握了证据,也仍然是个大问题。”
这已经不是能以威尔逊一人了结的事件。
它会彻底摧毁美、德、英三国之间的关系。
一旦德国和英国联合起来指责美国背信弃义,美国人会怎么想?
他们只会觉得是欧洲人在栽赃陷害,试图把他们塑造成反派。
除了天生邪恶的人,没有谁愿意被当成恶人。
而人类,恰恰是一种擅长自我合理化的生物。
真相一旦揭开,威尔逊或许会身败名裂,但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指责美国、美国反咬欧洲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