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文教改革
内阁。
大汉的内阁制与伪清的内阁制,二者还是有着极大不同。
实权上,雍正设立军机处,伪清的内阁事实意义上成为空壳。
官衔上,伪清内阁大臣官秩品级虽高,直接到达了正一品,一人之下的高品,但却不再兼任六部尚书,对六部影响力几乎完全丧失。
大汉内阁不一样,实权上与秘书阁相互分权,内阁掌国家民政,秘书阁掌国事军务,各司其职。
官衔上大汉内阁复古前明,以诸部尚书为入阁条件,入阁以后不会卸任尚书官职,让内阁能对各部具备一定影响力,不至于内阁连命令都发不下去。
大汉内阁从设立,到确定阁臣人选、位次,前后了两个多月。最终定下:刘骏(首辅)、顾景(次辅)、林文昌、王若愚、吕志宏、姚宏毅。
除了首铺和次辅,其余阁臣位次没有先后之分,因为都是年纪轻轻就入阁,许多东西都还在慢慢摸索。
值得一提的是,大汉内阁虽然目前阁臣可以兼任尚书,但也仅限于阁臣,首辅不能身兼尚书官,此为常例。
“大王的批复下来了。”
顾景手里拿着已经标注圈红,说明批复过的奏本说道。
刘骏接过快速扫看,接着传给下一人,等轮过一圈,所有人都看过。
吕志宏点头说道:“看来大王当下是没有要开科取士的意思了。”
顾景说道:“不开科取士是对的,大王才刚刚称王不久,便着急开科取士,效果上只会适得其反,让天下士民都看轻了我大汉。”
林文昌补充道:“开科取士是要钱的,如此大的财政支出,今年要想开科取士,那明年攻略襄阳之战,也就不用打了。”
王若愚跟着附议:“襄阳有我大汉情报司的内应,打下来不难。可襄阳残破,又遭到白莲教几度肆虐,若要使其恢复,那开科取士就必须要先缓一缓,等财政宽裕了再去搞。”
说来说去,还是在一个钱字。
聂宇否决了开科取士,不仅是他不想那么早就把科举的口子放开,要为后面的文教改革铺路,还在于大汉确实没多少钱了。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
大汉既要对外战争扩张,又要对内搞教育改革,还要大搞移民基建,钱如流水都是保守了。
跟徽商合作分红的银子,看着是很多,都是以万两为单位,可送到了大汉这个吞金兽嘴里,那连塞牙缝都不太够。
刘骏说道:“大王暂时不想开了科举的口子,但文教改革却是势在必行的。”
刘骏说着摊开那部《文教改革与义务教育》,这是聂宇乾纲独断直接下发到了内阁的王命诏书,越过了大事小事先与内阁开会商议的办事流程。
重视归重视,可头疼也是真头疼。
内阁众人传阅看过后,只觉得压力山大,不光是文教改革的压力,还有义务教育的重负。
顾景作为礼部尚书,兼负大汉治下的文教工作。他皱着眉说道:“文教改革的事情先放在一旁,这义务教育委实有些太艰难了。说句不好听的,我大汉治下如今也才不过一省半之地,光是适龄孩童就能找出数十万人了,这么多的孩童全都要进学读书,这钱粮负担实在是太大了。”
林文昌说道:“文教改革都已经要慎重对待,义务教育就算现在勉力去做,可等到将来地盘更大了,适龄孩童更多了,那又该怎么办”
刘骏说道:“大王已经在上面说的很清楚,义务教育只办小学的三年,三年以后百姓学子可以自行选择,要不要继续到中学、大学读书。而且,就算是义务教育,官府只负担束脩,其它的钱粮消耗,是百姓家庭自行解决。”
王若愚摇头:“这是在给百姓增加负担啊!百姓家的孩童全都强制读书进学,哪怕只有三年,那对寻常百姓而言也是不小的支出。到时怕是会有许多百姓会对官府心生怨怼,这已经是在累民伤民了,大王怎么能做出此等决策呢”
义务教育是在累民伤民
听着很离谱,但王若愚在内的内阁众官确实都是这么想的。